“很多东西如果不是怕别人捡去,我们一定会扔掉。”

两个月,我基本没好好作息上班。当然以前也经常这样,但是工作强度很高,所以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什么。像订票回家、扔快递盒子这样的小事,根本不会在心头停留,记挂的永远是近三天的ddl,和未来一个月的安排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调整心情不再是一个蛋糕的事,想通一个问题不再是一夜的分析,切换状态不再是与自己对话后的一瞬间。

时间更长了,从一周,到一个月,到几个月,到两三年的基调,说不清是不是经历的越多,就越满,现在更少的做决定了。

我说19年我要列出一个NOT Todo List,其实18年就已经有雏形了,我送掉了画笔、关闭了一些在线课程、删掉了一些想读的书和电影,很少开启需要长期维持的新坑。

我希望可以做更少的事,希望在全年20件最想做的事中,删剩5件,希望这有限的名额,给最好的书、最好的人、最好的事、最重要的工作。

甚至不太想出去吃饭,对“没有我没吃过的美味”这件事失去了兴趣,想吃的更简单一些,更健康一些。如果出去,不再随意找一个还可以的店应付,而且准备好去品尝,带着经历的心情。

我希望切断和一些人的联系,站远一点,再看看她们,发现彼此的契合点,再重新做一次朋友。

有一段时间走的太急了,现在会觉得工作上和生活上,有一部分跟不上,匆忙看过的书,聊过的人,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下来,就好像吃了很多很多有营养的东西,来不及消化,也舍不得吐出来,带着满足的难受。

这些想法突然冒出来,是受到了很多件事的刺激。一个是工作上,老板一直在说不要让自己满负荷,不要做太多的事,三件80分的事,抵不过一件120分的事,因为80分很多人可以做,120分才是价值所在。一个是我高估了自己的精力,接了对我完全是新技能的一门课程,web安全基础的逐字稿,理解、整理、概括,是一件要求非常高的事。还有很多小事,比如前几天整理房间,把所有没看的书放在一起,从宇宙到食物原材料,从金融到概率论,从营销原理到商业培训,兴趣点太发散了。

说到这里想起来,好像是一个大师吧,不记得哪里看的了,每隔三年就会换一个领域,从零系统的学习,经历过的人都知道,学习不难,只要你走通过这条路一次,就会有这种自信(就像是跑完马拉松的人,哪怕半年一年不锻炼,也敢跑,因为太清楚这条路上有什么,是什么样的过程),难的是这三年,拒绝其他所有的东西。

拒绝新的技能、拒绝感兴趣的领域、拒绝更快捷的方式,对于一个很擅长快速学习的人,像是放弃一部分长处,不去学新的游戏,棋;看到感兴趣的公司,不去看对方的财报,不顺着开启会计知识;遇到问题,不去深入查找相关材料,不进新坑。

为了能让自己作出有效选择,宁愿砍掉所有的东西。如果时间精力不能把想做的事做到120,为什么不发会儿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