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,拿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,学学怎么说话。学不好也没关系,还可以学不说话。反正学的好的人,炫几年,余生都在学怎么闭嘴。

家乡没有用“您”字的习惯,18岁之前,我把这个字划分到书面语,后来来北京上学,发现这个字在口头出现的很普遍,慢慢自己也学会了。再后来,见过一两个人,跟人对话把您字挂嘴边,又生硬了许多。

用解字的说法,“您”就是把“你”放在“心”上,表面是礼貌,内在尊重。不熟的人,礼貌在先,熟悉的人,不用尊称了,但尊重在底。很难做到,是个习惯。自己还在学习中,也就不好意思安利其他人什么了。

眨眼1月已经快过半了,去年的年终总结没写,心里一直记挂着什么时候盘点一下。“尽量不拖太久吧?”这样一深想,竟然拖出一大堆TODO:

  • 18年年终总结
  • 电影《香草的天空》影评
  • 《刀剑神域》的续作
  • 书单整理
  • 塞尔达
  • 把书里送的对联送给房东(与她两小时的时差,同一屋檐下一直碰不到面)
  • 2本书的笔记
  • 定过年回家的票
  • 打电话改体检时间
  • ……
    不想了,工作还有一堆琐碎的事需要花时间想怎么处理。

现在的我,大概就是刚毕业时想要的,我记得那时有一个心愿是,要开开心心的生活,如果不开心,也要看起来是开心的。初衷来源于心理上的治疗方法,让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模拟所谓正常人生活,然后他就会习惯性正常。同理,看起来是开心的人,会习惯开心。

这不是在说假装,而是在说热爱生活。

热爱生活这四个字是个坑,那篇教科书中的著名文章,列举了点滴细节、静态画面,而如何热爱?热爱什么生活?没说。每个人理解可能都不同。

比如生活,有的人爱的是自己努力之后可预期的未来,不是正在加班的现在;有的人爱的是过去的美好回忆,现在的不好都是待调整的,现在的不是对的生活;有的人爱的是别人的生活,“多么想做一天的你”;有的人爱的是别处的生活,不同于一切与现在有关的生活状态。

实际上,能说自己热爱生活的人,已经很少了,更别提再划分出以上这几种情况,只剩下极少的人,热爱现在这一刻的生活。前几天我站着不腰疼的跟一个人说,“不用急,慢慢体会这种可能有些难受的过程也很有意思”,说完差点想撤回,很难解释自己,不是说不清,而是说出口的同时就带着否定其他想法的意味。于是感觉说话怎么也越来越难。

找到自己定义的“生活”,才有怎么热爱。这两年一直在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波动,让自己静下来,同时该开心难过时,更放开自己的情绪,不压制它。这个过程中,也学着认识其中激素、环境的影响,初有收获。

小时候见有一类人,TA日常永远是一个状态,例如我妈的闺蜜玲丽姨,我对她的记忆从始至终都是“笑眯眯”三个字,不是脸上笑,而是整个人的状态,散发着这样的感觉,十几岁的时候很不能理解啊,她不会有其他情绪么?慢慢碰到这个圈子的边之后,自己好像也在这样转变。

现在像是进入了第一阶段:情绪有了基调,不再给外界完整的刺激回应,但不好的时候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:

  • 房间相对好时乱
  • 作息不规律(不是晚,是不规律)
  • 有很多随手的小事处理,没有足够精力安排妥当
  • 不主动和朋友们联络,减少有效沟通,精力顾不及
    很好奇再过十年,会是什么样的状态。我猜可能会开始放弃一些东西,能放弃很多,更清晰的选择要珍惜哪些事,做更少的事,认真做好。状态不好的表现可能也会换种形式。很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