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对的书的挑剔体现在哪怕这是本好书,对当前无用,就会大概翻一下,把适用环境存档,有天需要时就会想起来去看。

小玥玥推荐了这本书,说看了两遍还不太明白,感觉特别棒。昨天直接下单买了,今天送到,上午看了下导论的部分。

老实说,看完导论之后,后面的五章大概晚上会抽半小时过一下感兴趣的小标题就完了。为什么呢?

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:

  1. 导论提出作者的观念:我们要采用从议题开始的思维方式高效工作。
  2. 怎样选/判断议题
  3. 怎样分解议题
  4. 利用图形分解已有线索
  5. 如何分析图形,解决问题
  6. 整理结论

2-6是对导论中观念的具体实施阐述。我不再看下去的原因是这本书的适用范围,并不适合我们的现状(我、小玥玥)。

导论在说什么

书中提出,因为工作的是以结果导向的,出了什么成果最重要,所以要做高效的、有价值的工作,那么什么是高效有价值的工作呢?作者给出两个维度:

议题度:指在目前情况下,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;
解答质:指对于该议题度,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。
两者双高的区域,就是有价值的工作。

很多时候书看不懂,并不是内容多高深…而是…原书是英文写的,也许看英文就懂了╮(╯▽╰)╭

翻译一下:
议题度:问题有必要解决

解答质:问题有可能解决

反例1:论文选择了一个没有太大价值的研究方向,议题度低,解答质高,可能费了很大劲,并没有商业价值。

反例2:论文选择了一个有很价值的题目,但过于脱离现有技术水平,议题度高,解答质低,很多科学家在做这类事,他们不在本书受众范围。

不适合的原因

专门回去看了下作者的背景,在麦肯锡做了11年管理咨询后去耶鲁进修脑神经学科,之后又回到了麦肯锡。

他的工作中,有明显的共同之处,就是以“项目”为工作单位(unit),工作的考核就是解决项目的数量及质量。所以他的思维方式是,在一项工作中抓住最核心的问题,搜集第一手资料,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。这本书就是在说具体该怎么做。

然而我们现在的工作并不适用。首先我们的解答质是非常高的,每个问题最终要会有一定的解决方案。但对我们来说,什么叫有必要解决的问题呢?细分到每日工作场景,每一项工作都是有人在等待结果的,退一步说,如果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深入研究/解决(比如管理者提出一个**的需求),有不做的选择么。

本书适用范围

  1. 写论文的同志们,请仔细研究你们的选题,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思考方案的方法。
  2. 以项目为单位的工作,请梳理下每项中最重要的是什么。
  3. 选择未来工作时,关心下团队任务是否是项目成果驱动的。
  4. 学习新内容时,把它作为一个项目,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为基础,快速搜寻解决方案。

唔……我去奥森公园野餐啦喵喵喵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