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日程表里那些 0.5 和 1.0 的数字代表什么?
书名:《奇特的一生》
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用了两种计数方式:
- 常规的时间,如分类昆虫学:鉴定袋蛾,结束——二小时二十分
- 计划的时间,以十进制为单位。一个单位(1.0)=200分钟,最小单位为(0.5)100分钟。
以下是反复看了三遍的判断方法
1. 读到这部分时也很迷惑,为什么需要另外的计数方法,是因为他前21年(P28提到,1916年—1937年)时间管理的方法不成熟,在使用不同的计数方式改进么?
第七章P43 “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——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”
文中的这一天涉及到了0.5这样的数字,1965年这个时间已经是他方法很稳定成熟的时期了。因此,这两种计数方法必然有着不同的作用。
而不会是因为十进制计算方便,就出现了和六小时四十五分钟一样功能的数字【也对不上。
2. 从头看捋一遍,最开始提到0.5是在什么地方呢?
第四章P20 引用了两短日志,在研究工作后面和路途往返后面出现了1.0和0.5。
第五章P24 “日程表里那些0.5和1.0的数字代表什么?”
作者已为后面的介绍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,那么本书中就会出现解答才对。
3. 本书唯一一处和“六小时四十五分钟”这样计数法不搭调的解释说明。
第七章P43“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小时,分成三个单位,或六个’半单位’,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。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,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。”
十小时=600分钟,一个时间单位(1.0)=200分钟,一个“半单位”(0.5)=100分钟。
假设这是答案,之后是验证阶段。
4. 首先他每年每月总结完跟着是会有计划的。
第七章P49出现了这么一段文字:
“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,用他的计算单位来表示:
‘第一类工作 五七〇(五六四 · 五)
……..’
括号内是完成数字。 ”
他的计算单位和3.中单位拆分方法对应,这里不是几小时几分了,变成了十进制。
这是一年的总结中出现的,五七〇 * 200分钟(即3小时20分钟)=1900小时。
然后,对于基本科研工作的汇总时间在后面有个统计数据。
第七章P51 “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:
一九三七年 一八四〇小时
一九三八年 一四〇二小时
……”
验证了一年1900小时的基本科研计划时间是合理的数字。
之前提到的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也表明在计划中是有定额指标的。
5. 回到最初的问题
“乌里扬诺夫斯克。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。分类昆虫学:鉴定袋蛾,结束——二小时二十分。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——一小时五分(1.0)。
附加工作: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,六页——三小时二十分(0.5)。
路途往返——0.5。
休息——剃胡子。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——十五分,《消息报》——十分,《文学报》——二十分;阿•托尔斯泰的《吸血鬼》,六十六页——一小时三十分。听里姆斯基-柯萨科夫的《沙皇的未婚妻》。
_
基本工作合计——六小时四十五分
和年月计划不同,括号里的数字是他计划要做的时间,和实际有出入就记下来。
这一天,研究工作本来是要做3小时20分钟的,但是只做了1小时5分,为啥呢?
原本计划回信1小时40分钟就能完成了,结果写high了,写了3小时20分钟……
把两个时间加起来,研究和回信计划5小时完成,实际用了4小时25分钟。
同时文中提到过,并不是每一项都会标出这样的计划,因为1.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,2.创造类的工作不好估算(这两个理由文章都提到过,我就不再回去翻了^.^)。
PS: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并没有精确到每分钟,他的时间管理法是以前后五分钟为误差(第七章P43)计算的,也就是如果一件杂事,比如去趟厕所,低于五分钟是不会繁琐的记下来的,同样全文中的所有对日志总结都引用都是五的倍数。
本文费一小时整。